北京顽主小混蛋确有其人17岁挑战部队大院19岁被百人围攻惨死

2004年2月,作家王朔出版了一部文学作品《动物凶猛》,在这位著名作者笔下,留下了让无数读者都无法忘却的一个个角色,其中在书中一个北京顽主“小混蛋”,

顽主是那个时代里穷人家的孩子吗?关于顽主的问题接踵而至,值得一提的是,有心人最终发现,王朔笔下那个“毛头小子”确有其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个“顽主”,曾也是京圈的一个传说。

1949年,周长利出生于北京西城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机床厂烧锅炉的工人,但还是因为年轻时曾开过铁匠铺某生活被定义为成分不好。周长利并非独生,他作为大哥,还有5个兄弟姐妹,这一情况给这个普通的家庭更是增添了不轻的压力。

周长利很小就明白作为家里孩子中的老大,应该早点帮助父亲做事情补贴家用,养活自己的5个弟弟妹妹,但与其他人不同的做法是,面对时代中涌现的无数资本家,周长利并无任何屈服,没有像自己父亲一般无奈接受一切。

他凭借自己天生勇敢的性格特点誓要击败遇到的困难。由此,周长利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打工挣钱,而是走上了顽主的道路。

周长利并非独身一人,在他成为顽主的道路上也结交了不少所谓的“狐朋狗友”,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聚在一起。

虽不像《三国演义》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那般执着,但“肝胆相照,两肋插刀”是这群年轻人独有的张扬。周长利的妹妹曾评价自己的哥哥为一个人缘极好,特别讲义气,在当时同龄人之中特别“有名气”的人。

顽主,老北京独有的话,多为年轻力壮的青年人聚在一起以玩儿为主要事情,但这里的玩是老北京的京味文化,这群人将玩当成正经事,并不断玩出花样,玩出了自己的态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谓说是顽主的鼎盛时期,直到改革开放,人们下海赚钱,顽主渐渐“销声匿迹”,有人曾一直以为顽主是穷苦人家的小孩聚在一起成为不务正业的地痞流氓,但实际上因为玩的性质,富裕人家的子弟更容易成为顽主。

在周长利成为顽主后,和一群朋友顺从本心,依照自己的心意做事,打架是常有的事情,就如同王朔曾写道的,“或许就在家中悠闲地瘫着,突然自己的一个好哥们风风火火闯进门来,哭诉自己被另一群人打了。

这时不管怎样,不论到底是谁的原因,都要拿着家里的一块砖,叫着其他几个兄弟去干架,不为别的,就为自己不受气。”

据周长利妹妹说道哥哥的时候,也经常提到周长利喜欢打架,虽然他每次回家都要受到父亲的一顿揍和责骂,但遇到他的兄弟来找他,他还是会毫不犹豫替兄弟“找回场子”。

或到如今我们或许觉得这并非理智且正确的事情,但在当时,在京圈内,这一种“血性方刚”的行为是他们曾遵从的京味文化。

这样的兄弟义气让周长利在周围名气大涨,渐渐地,周长利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好兄弟”,他们张扬热切地做着顽主的事情,物质上虽不能如同有钱人一样,但他们内心却时时刻刻都是充实而快乐的。

这时的周长利已经17岁,也早已辍学,没有了课业的束缚,周长利在顽主中很快出名,但就像“人红是非多”一般,周长利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挑衅。

还没等周长利从名气大涨的兴奋中缓过来,他就遇到了来自部队大院的挑衅,部队大院并非周长利等人一般,他们是周长利曾想成为的那批人——吃得好,穿得暖,有前途,不用为了生活而整日整夜地发愁。

由此,周长利面对这样的人,实际上十分自卑,虽然他现在很出名,心里也清楚这群人是因为嫉妒他的名气而挑衅,但周长利没有感觉到很多高兴,反而因为两方人的实力差距,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隐忍下去,以防他们变本加厉或是突然暴起。

但退让和隐忍没有换来想象的和平,而是激起了部队大院里更暴力的挑衅,但毕竟周长利也是18、19左右的孩子,当部队大院针对自己身边的兄弟时,周长利最终选择了反抗。

由于周长利和兄弟们平时便经常打架,当他们极其暴怒的时候战斗力更是蹭蹭往上涨,成功打赢了部队大院的人。但也是因此,让部队大院彻底记恨上了他们。

经过这次冲突,周长利更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后来大大小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他的名声也随着每次打架一次次上涨,他和他的兄弟也获得了像200元钱自行车的“战利品”,1966年,周长利借着自己的名声,召集了北京其他几个区有名气的顽主共同商定了圈内的规矩,一时风光无限。

但在周长利和几个兄弟去新桥饭店吃饭时,遇到了部队大院的人,本来周长利不想起冲突,就当两方没有看见。

但周长利不习惯吃带有果酱的面包,主动向服务员要来咸菜时,遭到了服务员的鄙视,而他的行为一直被部队大院的人留心,也大声取笑周长利为“土鳖”,这样的羞辱,让周长利忍无可忍,最终两方再次起冲突。

但这一次并非一次结束,而是两方不断来来挑衅,随着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周长利主动谈和。

但当周长利带着十几个兄弟过去时,却惊讶地发现对方带了几百人,局面已经无法挽回,周长利一直坚持着“做人要守规矩”,为了维护兄弟,周长利被对方用乱刀扎死,但却也紧紧抱着树不肯倒下,虽然他维护了兄弟的安全,但也激化了两方的矛盾。

以至于周长利死后,北京顽主们个个带着一把菜刀,并扬言着“看到就干!”这样的话语让人对周长利的名声彻底有了一定的了解。

以周长利为代表的北京顽主虽然仅仅是一段时代的记忆,但存在即是部分人心中独特的回忆。而周长利,亦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回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