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的空战中为围捕“佩刀”F-86苏联空军代价巨大

美苏双方都想搞到对手的飞机详细研究以提高自己的航空科技水平,于是在朝鲜的天空上,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夺机大战。

1951年5月,一队牛烘烘的苏联试飞员奉斯大林“想办法缴获一架F-86”的亲令,来到佩利亚耶夫的一九六团。众所周知,只有飞行员尖子中的尖子,才够格当试飞员,这帮眼睛长在头顶上的家伙开口就要借用一九六团的米格机,轻蔑地称要上天“围捕”一架F-86并将其迫降在东北,并高傲地宣称可以“将战绩挂在一九六团账上”。实战经验丰富的佩利亚耶夫毫不客气地嘲笑这帮骄傲的家伙:“我不需要你们的战绩,也不想要,你们如果能保住小命就算幸运的了。”

果然,由苏联最优秀试飞员组成的“F-86捕俘组”成了送死组,空战和试飞到底还是两回事。为了获得完整的F-86,苏军试飞员不敢攻击对手致命部位,F-86却可以拼命还击逃脱追捕,结果捕俘组首次出战就牺牲一位高级试飞员,另有两架战机重创。八天后第二次围猎,连带队指挥官都在安东摔机着陆牺牲。整个小组一连牺牲了四名优秀试飞员后,最后被良言安抚,劝回了莫斯科,“围猎行动”只好束之高阁。

最终完成斯大林命令的还是佩利亚耶夫上校。1951年10月6日上午的空战中,佩利亚耶夫一发三七炮刚好击中一架F-86座舱盖后缘处并爆炸,被击中的美机飞行员因座舱盖破损无法顺利跳伞,使出浑身解数迫降在朝鲜的一处海滩上,随即被直升机救走。

但是节外生枝,这架F-86拖着黑烟下坠时,遇到以更低高度飞行的苏联空军一百七十六团谢贝斯托夫上尉驾驶的米格。谢贝斯托夫上尉匆匆间打了几炮并一直跟踪监视到这架“佩刀”迫降,目睹了美机飞行员被救走的全过程,回到基地后报告是自己击落了这架“佩刀”。佩利亚耶夫只好拿出照相胶卷与其对质,结果谢贝斯托夫的胶卷无法证实说法,而且当时的F-86只有两种涂装,一种是黑白条纹,一种是黄色条纹。佩利亚耶夫说自己击落的是前一种,而谢贝斯托夫说自己击落的是后一种,经技术人员后来查证,证实这架F-86是黑白条纹而且座舱盖后有一弹孔,从而把这“一战”果记在佩利亚耶夫账上。

这边苏联飞行员还在争功,那边为抢夺这架尚称完好的“佩刀”,双方飞行员已厮杀成一团。这架F-86迫降在滩涂上,距海岸大约一公里,美国飞机拼命轰炸扫射试图破坏,苏军飞行员前赴后继上去挡子弹保护这架还没到手的战利品,场景相当惨烈。直到潮水上涨淹没了那架“佩刀”,这场血战才被迫结束,佩利亚耶夫回忆:“我们损失了七架米格15,却没有击落‘佩刀’,幸而很快到来的潮汐将那架飞机淹没了。”

趁着黑夜到来,五百名志愿军将士用绳子拼命拖曳,终于将这架佩刀拖上了海岸,然后苏军工作人员连夜拆卸装车后将其运往中国。美国人第二天早上看不到飞机了,情急之下沿路疯狂追打,负责押运前机身的苏军工程师切别列夫回忆:“美国人差点儿就搞掉我们了。当我们正在接近隧道口时,就发现一架号称‘巡夜者’的B-26轰炸机。我们飞速冲进隧道,B-26的火箭弹也接踵而至,还好,火箭弹射入洞内十几米就撞墙爆炸了,而我们已冲进洞内约一百米。”

用血换来的“佩刀”被运到中国安东,佩利亚耶夫和苏联飞行员们都兴冲冲地坐进这个在长空中拼命与其厮杀的战机座舱,好好体验了一把苏联人一直搞不赢美国人的“人机工程性”。佩利亚耶夫算开了眼界,惊叹:“我在座舱里坐了坐,我们都坐了坐,座舱布局不错,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坐在高级轿车里。”这位王牌飞行员对F-86优点的直觉体验,一是驾驶舱舒适性比米格-15好;二是仪表质量更好,如地平仪。米格15的地平仪在飞机滚转超过三十度时就乱套了;三是座舱视野开阔。F-86舱盖玻璃位置可以齐到飞行员腰部,而米格-15的舱盖玻璃直到飞行员颈部。”

有趣的是,当这架浑身战场气息的“佩刀”送到莫科斯后,上校又被训了一顿:“你们就不能把它的泥洗干净再给我们运来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