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26日,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The Beatles)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艾比路》(Abbey Road)在英国首发。事实上,这张专辑是披头士走向“解体”前最后一次“志同道合”的音乐成果,是真正意义上的收官之作。从歌曲创作、编排制作到商业成功,《艾比路》在音乐史中总是被赞誉包围着⋯⋯50年后,艾比路的故事依然传唱,青春依然躁动。
1960~1970年,10年间披头士不停地创作、巡演、发行专辑,用音乐打动了整个时代,但音乐的灵魂终有尽头,一张《艾比路》见证了乐队每一个灵魂最后的交融和尊重。早时,约翰·温斯顿·列侬(John Winston Lennon)、詹姆斯·保罗·麦卡特尼(James Paul McCartney)、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和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还是利物浦帅气的少年,他们因摇滚乐走到一起,因为披头士变得伟大,虽因分歧终而单飞,但成功始终陪伴着披头士的每一个音乐灵魂,这是音乐的魅力和披头士的魔力。
▶ 1964年,披头士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巡演度假期间,四人在泳池边开心地玩球,这也是披头士比较少见的生活照之一。
列侬“队内宣布”退出乐队6天后《艾比路》上市发行,这意味着披头士乐队的最后一次合作已经成为事实(1970年4月乐队正式宣布解散)。在乐迷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艾比路》空降英国音乐排行榜,连续11周获得冠军(共获17周冠军);在美国,《艾比路》同样取得了惊人成绩——“公告牌”(Billboard)专辑榜12周冠军。仅发行两个月,专辑销量就达到400万张,至2011年,《艾比路》各种版本的专辑销量已经超过3100万张,是披头士乐队最畅销的唱片之一。
▶ 2019年8月8日,人们聚集在英国伦敦的艾比路,纪念《艾比路》专辑封面拍摄50周年。图中四名男子正在模仿《艾比路》封面中披头士成员的样子。
作为披头士最负盛名的专辑之一,《艾比路》的诞生充满曲折,为世界摇滚音乐史留下许多传奇的历史瞬间。一支伟大的乐队难以避免理念分歧、个人矛盾这样的“常情”击打,当这种感觉游走在每个人内心的时候,披头士意识到终点不远。
前经纪人布莱恩·塞缪尔·爱普斯坦(Brian Samuel Epstein)去世后,披头士一直处于收支不平衡的状态,加上高额税负,披头士的财务每况愈下。1969年初,披头士在录制专辑《顺其自然》(Let it be)(1970年5月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之时,就已出现了不可逆转的裂痕,矛盾的爆发造成了哈里森的短暂离开。
乐队两位灵魂主创列侬和麦卡特尼在音乐创作理念上的分歧变得不可调和,列侬甚至称麦卡特尼的作品为“音乐垃圾”,加之两人在个人生活观念上的不和,列侬失去了与麦卡特尼共事的兴趣;在创作风格上逐渐自成一体的吉他手哈里森有了成为乐队主创的能力和想法,却苦于列侬和麦卡特尼对他不重视的态度;而鼓手斯塔尔作为“后来者”则厌倦了他们无休止的争论变得疏远。但最终,希望“完美结局”是每个人的愿望,四人还是决定像以前那样再制作一张专辑。
▶1963年,麦卡特尼和列侬交流的情景。在披头士乐队成立初期,两人还相处融洽。
麦卡特尼重新邀请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一众人回到乐队初创的地方——位于伦敦北部的艾比路录音室。或许大家都感受到了分别的前兆,在创作和录制过程中显得格外用心,以纯粹的热情展示个人才华,披头士呈现出一个短暂振作的乐队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1964年,披头士乐队在艾比路录音室为拍摄电影《一夜狂欢》(A Hard Days Night)认真地研读剧本。艾比路录音室是英国百代公司(EMI)的录音室,在《艾比路》专辑发行后改名。披头士乐队自1962年起在此录制,这里曾产出过他们许多著名的唱片。
不过,四人音乐理念的不和最终还是导致这张专辑呈现风格迥异的两面,就如麦卡特尼的明快和列侬的阴郁格格不入。第一面以列侬的创作为主,是六首歌曲的简单集合,每个披头士成员至少有一次主唱机会(麦卡特尼和列侬各有两首);第二面以麦卡特尼的创作为主,是“概念”面,前两首歌之后是两首加长版的混音。其中哈里森还创作了两首歌,得到了列侬和麦卡特尼的赞赏。专辑成型后,麦卡特尼、斯塔尔与马丁对此次合作表示相当满意,哈里森也说:“我们确实又像音乐家那样在表演。”他们还第一次使用八轨磁带机录制专辑,将多元化的风格、出色的唱功和乐器演奏、创新的合成技巧融合其中,再经过马丁富有层次感的包装,制造出一张巅峰级别的专辑。即使在50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依然清新而令人兴奋。
《一起来吧》(Come Together)作为专辑第一面的第一首单曲,是以列侬为支持朋友竞选州长创作的歌曲扩充而来,歌词虽然简单,却因影射了各成员的形象而变得有趣。其中“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指的是哈里森,“他手指像猴子一样灵巧”是形容斯塔尔,“他有小野餐具柜” 是指列侬自己(小野洋子是他的妻子,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一定要长得好看” 则是麦卡特尼。
列侬和麦卡特尼是披头士的灵魂人物,他们承包了音乐创作的半壁江山。但在《艾比路》中,乐迷开始沉醉于哈里森创作带来的惊喜,哈里森独自完成的两首歌曲——《莫名》(Something)和《阳光照来》(Here Comes the Sun)也成为披头士的经典。《莫名》作为哈里森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登上披头士乐队专辑第一面的独创作品,不仅被评为披头士最好的情歌之一,还是披头士专辑中被翻唱次数仅次于《昨日》(Yesterday)的单曲。
披头士在词曲创作上一向具有令其他乐队羡慕的才华,而他们在乐器运用和音乐形式上的推陈出新更是引领了一代又一代摇滚乐潮流,可谓是摇滚多元化的开山鼻祖。在《艾比路》中,披头士玩转各种中断和不中断手法,用来处理不同歌曲的结尾。长达8分钟的《我要你(她这么美妙)》(I Want You (Shes So Heavy))是披头士第二长的歌曲,在最终剪辑中列侬选择在歌曲末段约剩20秒时让音乐戛然而止;这首歌最终混剪是8月20日,也是四人最后一次同时出现在录音室。而《你从来没有给过我钱》(You Never Give Me Your Money)结尾有一段吉他独奏被认为是列侬最好的吉他演奏之一,在尾声处不间断地接续下一首歌曲《太阳王》(Sun King),形成独特的“艾比路混合曲”(Abbey Road Medley)。披头士做自己,玩音乐,将音乐置于表达的高地,这或许也是他们10年间一直处于乐坛顶峰的秘诀之一。
《结束》(The End)作为专辑的终曲,似乎预示着披头士不久之后的完结。短短几句歌词配合激进的鼓点节奏和华丽张扬的贝斯,传达出向上的精神,又随着“最终你得到的爱等于你创造的爱”这句歌词突然转入柔和的曲调,麦卡特尼终于表达出了“你需要做的就是去爱” 的意味,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而在十几秒的停顿之后,突然响起麦卡特尼轻快的弹唱“女王是一个可爱的女孩,有一天我要把她变成我的女孩”,随后戛然而止。这充满趣味性的“调皮”,像是加了谢幕彩蛋,将听众重新拉回到这四个利物浦小伙最青葱的岁月——对乐迷来说,这或许也是最合适的告别曲。
披头士用《艾比路》走完了他们光辉岁月的最后一程,似乎也在向世人展示,他们找回了过去的初心,再次点燃了对音乐的热爱。即便分离,音乐之路也没有尽头。
这张专辑最初定名为《珠峰》,但乐队成员都没有心思费时费力地去喜马拉雅山拍摄封面。麦卡特尼提议,干脆就在录音室门口“简单”地拍张照片做封面。8月8日,披头士一行四人和摄影师伊恩·斯图尔特·麦克米伦(Iain Stewart Macmillan)来到艾比路的斑马线张照片中,麦卡特尼最终选择了排着队自左向右走过斑马线的一张。
▶ 《艾比路》专辑封面。走在最前面穿着白色西装的是列侬,身后依次是麦卡特尼、哈里森和斯塔尔。当时披头士的艺术总监约翰·科什(John Kosh)为了保持简单的设计,开创性地不在封面上印制任何有关乐队和专辑的信息。
在这张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专辑封面照中,麦卡特尼因为天气热光着脚,哈里森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身着正装,一切都似有安排,一切又都漫不经心。随着《艾比路》蜚声世界,北伦敦的这条小路成为乐迷的朝圣之地,其中不乏后世的众多名人和艺术家。
1993年,前披头士成员麦卡特尼再次来到艾比路,他牵着一条牧羊犬在此拍摄个人专辑《保罗未死》(Paul is Live)的封面,有力地打破了“保罗已死”的谣言。
2008年,风靡一时的比利时乐队Sttella在设计他们的专辑A.B.ROSE封面时模仿了一把披头士的艾比路,不同的是四人换成了五人,色调变成极具视觉效果的紫罗兰色,连原封面背景中的甲壳虫车也被渲染变了色。此外,动画片《辛普森一家》和中国电影《一个勺子》中,都有模仿《艾比路》封面的画面出现。
▶ 2002年11月,《滚石》杂志用动画片《辛普森一家》模仿《艾比路》做封面,以此致敬披头士乐队。
这条人行横道因为“文化和历史上的重要性”还被伦敦市政府列为二级建筑物保存古迹。时光荏苒,艾比路早已变成一个热闹的旅游景点,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模仿披头士乐队成员当年的样子留影,有搞怪光着脚的,也有带着伴娘的新婚夫妇,各种场面十分有趣。如今,艾比路周围还装有供游客拍照的24小时监控摄像头,游客们可以自行拍照并在官网下载照片留念。
在披头士的乐迷中,史蒂夫·乔布斯无疑是重量级的人物之一,从歌迷到被告,跨越世纪的官司都没有磨灭乔布斯对披头士乐队的热爱。因为“苹果”商标权的争议,最终乔布斯付出了极高的代价才达成和解,并成功将披头士音乐版权引入到苹果的iTunes。乔布斯梦想成线年,苹果当年发布的iPod产品广告正是来自《艾比路》的封面照。
▶ 1969年1月30日,披头士乐队在他们苹果公司的屋顶上举行了最后一次现场演唱会。一年后,乐队解散,四人再也没有合体演出。
披头士乐队自成名后就被世界各地巡演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披头士狂热”现象疯狂蔓延,这股狂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披头士备感疲惫。
在荣耀与纷争交织的大剧即将谢幕之时,才华横溢的青年决定重回艾比路录音室,专注于音乐,《艾比路》正是他们重新回到一起的最后一次尝试,这一次饱含了披头士的创作能量。即便是站在《艾比路》尽头的披头士,其背后所代表的艺术造诣和精神力量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献给世界的最后一封情书激荡在每一个音符中。
偶像的最高境界就是为崇拜者重塑世界观,披头士不仅定义了后世摇滚乐的样子以及摇滚明星的做派,还塑造了摇滚圈的世界观。在激荡着荷尔蒙的20世纪60年代,摇滚音乐是文化革命的先锋,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是躁动青春的源泉。披头士的音乐为叛逆、迷茫的年轻人呐喊,为挣扎在战争与和平中的人们发声。他们是摇滚乐重要的拓荒者,把摇滚乐从青少年的休闲娱乐转化成为有思想、有深度的艺术表达。《艾比路》式的辉煌再难重现,但披头士的文化精神早已印刻在时代的历史中。披头士从艾比路走过,留下的不仅是摇滚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