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官网2017年5月13日发布刚果(金)埃博拉疫情暴发新闻:这是自1976 年刚果(金)发现埃博拉疫情以来发生的第八起埃博拉疫情。截至2017年5月20日,共报告37例疑似病例,4例死亡,死亡率为11%。
世卫组织于2017年5月9日获悉,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与中非共和国搭界的下韦莱省利卡提卫生区发生了一起聚集性未确诊疾病和死亡事件,包括出血性症状。自4月22日以来,已经报告出现9例病例,含3例死亡。6位病人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首例阳性确诊:2017年5月11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卫生部向世卫组织通报了从五位疑似病例身上采集的5份样本的检测结果,其中一份样本在金沙萨国家生物医学研究所通过RT-PCR方法检测呈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型阳性反应。
首位病例(或是指示性病例):为一位39岁男性,2017年4月22日出现症状,在抵达卫生机构时死亡。病人患有血尿、鼻出血、血样腹泻和呕血。正在调查这一病例的两位接触者:向卫生保健机构转运过程中对其实施照护的人员(之后已出现类似症状),以及将病人运送到卫生保健机构的摩托车司机(已死亡)。
疫情进展概况:截至2017年5月20日,共报告37例疑似病例,4例死亡,死亡率为11%。报告的病例分别为Nambwa(12例,3例死亡),Muma(4例,无死亡),Ngayi(16例,1例死亡),Azande(3例,无死亡)和Ngabatala 病例,无死亡)。迄今为止,没有医护人员受到影响。大多数病例发烧,呕吐,血性腹泻等出血症状和体征。目前,疫情仍局限于利卡特健康区。
埃博拉病毒病是在1976年同时暴发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出现的,一起在现在的南苏丹恩扎拉,另一起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扬布库。后者发生在位于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
2014-2016年在西非出现的疫情是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发生的最大且最复杂埃博拉疫情。本次疫情出现的病例和死亡数字超过了所有其它疫情的总和。疫情还在国家之间蔓延,首先在几内亚发生,随后通过陆路边界传到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
丝状病毒科病毒有三个种属:Cuevavirus属、马尔堡病毒属和埃博拉病毒属。五个属种已得到确认:扎伊尔、本迪布焦、苏丹、雷斯顿及塔伊森林。前三种即扎伊尔、本迪布焦和苏丹与非洲埃博拉病毒病大型疫情相关。引起2014年西非疫情的病毒属于扎伊尔属种。
埃博拉病毒病是在1976年同时暴发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出现的,一起在现在的南苏丹恩扎拉,另一起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扬布库。后者发生在位于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
2014-2016年在西非出现的疫情是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发生的最大且最复杂埃博拉疫情。本次疫情出现的病例和死亡数字超过了所有其它疫情的总和。疫情还在国家之间蔓延,首先在几内亚发生,随后通过陆路边界传到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
丝状病毒科病毒有三个种属:Cuevavirus属、马尔堡病毒属和埃博拉病毒属。五个属种已得到确认:扎伊尔、本迪布焦、苏丹、雷斯顿及塔伊森林。前三种即扎伊尔、本迪布焦和苏丹与非洲埃博拉病毒病大型疫情相关。引起2014年西非疫情的病毒属于扎伊尔属种。
埃博拉病毒亚型是根据首次发现地点命名,目前全球已经确定埃博拉病毒有五种亚型。这五种亚型中,有三种与非洲出现的大型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有关,即埃博拉扎伊尔型、埃博拉苏丹型和埃博拉本迪布焦型。
2017年出现的埃博拉疫情是自197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埃博拉病毒病以来的第八次疫情。疫情爆发历史如下:
2008-2009年:西开赛省发生32例病例,含15例死亡(扎伊尔型病毒)。
2012年:东方省出现36例病例,含13例死亡——伊西罗(本迪布焦型病毒)。
2008-2009年:西开赛省发生32例病例,含15例死亡(扎伊尔型病毒)。
2012年:东方省出现36例病例,含13例死亡——伊西罗(本迪布焦型病毒)。
中国病毒学论坛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公益性论坛,致力于共建病毒学研究人员的交流互助平台。秉承“积极交流与分享,携手合作与共赢”的理念,中国病毒学论坛特创办“病毒学界”自媒体,在此向公众征稿,竭诚欢迎病毒学领域研究进展、科普文章、相关会议信息及求职招聘等各种形式投稿。